x 广告
当前位置: 关注 > > 正文

销量六连跌,成立21年的“韩系车王”卖不动了……

2023-05-25 12:16:10 来源:创业BOSS说

作者: 潇潇雨歇

巅峰时期,北京现代一年卖出116万辆,号称“韩系车王”。


【资料图】

如今,销量连续六年下滑,去年仅卖出25万辆。

这家成立21年的合资车企,到底败在哪?

01

销量从116万辆跌至25万辆

近日,北京汽车发布2022年财报,公司旗下北京现代销量达25万辆,同比下滑30.55%。

仅为2014年巅峰时期116万辆的21.55%。

数据显示,2013年至2016年,北京现代销量分别为103万辆、116万辆、106万辆和114万辆,每年销量皆破百万。

仅仅用了10年时间,北京现代就进入了“百万俱乐部”的合资车企。

要知道,上海大众和一汽-大众实现这一目标,分别用了26年和20年。

北京现代成立于2002年10月18日,全名为“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”。

由北京汽车投资有限公司和韩国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共同出资设立,中韩双方各占50%,合资期限为30年。

早期,凭借高颜值和不错的性价比,北京现代迅速打开了市场,获得了知名度。

尤其是第一款车索纳塔和第二款车伊兰特一上市,就遭到抢购。

并且,第八代索纳塔、朗动、胜达等第一代“流体雕塑”设计下的高颜值车型,曾让北京现代成功跻身国内车企第一阵营。

然而, 自2017年之后,市场风云骤变,北京现代销量遭遇“雪崩”。

数据显示,2017年,北京现代销量下跌31.3%,销量为78.5万辆。

2018年,北京现代销量为79万辆,同比基本持平。

2019年,北京现代销量71.6万辆,同比下滑5.7%。

2020年,北京现代销量跌至50.2万辆,下跌28.6%。

连续六年,北京现代的销量“跌跌不休”。

一改往日风光,如今,这家成立了21年的合资车企,负面消息缠身,深陷销量困局……

02

“韩系车王”为何卖不动了?

曾经,北京现代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十分亮眼,让日系、美系等其他品牌“分外眼红”。

高光时期曾被称为“韩系车王”,是中国加入WTO后被批准的第一个汽车生产领域的中外合资项目。

并在2016年达到114万辆的销量巅峰,位列国内乘用车销量榜第四。

然而,进入2017年后,北京现代急转直下,销量暴跌,原因何在?

1.品牌力羸弱

早些年,北京现代以“性价比”著称,凭借这一点,它曾在销量上屡创佳绩。

然而,凡事都有两面性。

性价比用得好,是一把销量利器,反之, 在“以价换量”的同时,也会给人留下中低端品牌的印象。

在早期,中国汽车市场还处于一个“萌芽”状态,市场供给明显不足。

消费者在没有更多选择的情况下,北京现代无疑很有优势。

然而,伴随自主品牌的不断发展,合资品牌的不断下探,北京现代的品牌力变得羸弱。

同时, 北京现代的产品力也令人堪忧。

北京现代在售车型有7款轿车、5款SUV及1款MPV,但在市场上“能打”的只有伊兰特一款。

即便如此,伊兰特去年累计销量也只有13万辆,不仅落后于吉利帝豪和长安逸动,更是被上汽大众朗逸、东风日产轩逸甩出好几条街。

正如北京现代常任副总经理吴周涛所说:“从2017年开始,北京现代的销量逐渐走低,原因是过去北京现代一直在过度追求销量,没有把产品的竞争力提升上去,也没有真正地做品牌。”

2.在新能源上“失速”

北京现代在新能源的发展上,已然“失速”。

据北京现代官网显示,新能源车型目前只有途胜L混动和名图纯电动两款车型。

其中,名图纯电动官方售价为17.88万元起,与比亚迪宋PLUS售价相似。

然而,2022年,名图纯电动车销量仅为223辆,月均不足20辆,与比亚迪根本不在一个层级。

数据持续惨淡,2023年3月和4月,该款车型销量分别为1辆和23辆。

不久前,北京现代表示要在未来3-5年推出MPV、轿车、SUV全新混动产品矩阵,同时还会在全新的电动车品牌下投放4-5台EV纯电动车。

目标是混动车型和纯电动车这两个技术路线的产品,累计达到50万销量。

口号虽然喊得响,要实现谈何容易?

根据市场分析,未来几年,电动化市场会有平均每年20%以上的增量空间,但闯入市场的企业却越来越多,丰田、本田、大众、日产以及吉利、长安、长城这种头部企业纷纷转型,在资金投入、产品矩阵、渠道运营上的动作都要比北京现代更大。

有业内人士表示,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,除了特斯拉外,海外品牌、合资车企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并不理想,北京现代想要依靠现代汽车技术实现翻盘,可能性不大。

3.频繁的人事变动

北京现代成立21年来,总经理已经换了8任。

2017年,陈桂祥接替刘智丰担任北京现代常务副总经理。

2018年7月,陈桂祥被调往北汽集团研发系统任职,刘宇接替陈桂祥。

2020年6月,刘宇调任北汽新能源,北京现代中方一把手位置由杜君保接替。

2021年,北京现代两位副总经理向东平和樊京涛相继离开。

现在,杜君保要离开,指挥棒交到吴周涛的手上。

被寄予厚望的吴周涛在过去一年主抓营销,的确创造了一些声量,但想要彻底扭转北京现代的颓势,仍然不够。

人事变动和销量下滑常常互为因果,频繁换帅也导致整个战略飘忽不定。

同时,这也恰好反应出北京现代目前的“崩盘”状态。

企业希望可以通过人员调整迅速突出重围。

然而,面临燃油车、电动车市场的双线失速,换谁都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成绩。

4.产能过剩

销量的节节败退使其产能过剩的问题再一次凸显出来。

在此之前,北京现代在国内有北京顺义第一、第二、第三工厂,以及河北的沧州工厂、重庆工厂共5大乘用车生产基地,总计年产能可达到165万辆。

对比其年销量,北京现代的产能利用率甚至不足30%。

最近有传言称,继第一工厂出售给理想汽车、重庆工厂停产之后,北京现代沧州工厂也将在6月停产,目前,周边配件企业已经在裁员撤离。

该消息尚未得到证实,不过以北京现代当前过剩的产能看,也不无可能。

03

“韩系车”败走中国

近年来,自主品牌不断谋求向上突破。

有统计数据显示,从2011年到2021年这十年中,“国潮”搜索热度上升了528%。

尤其是作为当前汽车消费群体的90后,已经成为追逐“国潮”的主力军。

这使得以北京现代为代表的韩系车企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,发展日渐式微。

从一组数据即可看出。

近期,韩国公布了韩系车今年4月份的销量。

韩系车对外出口量高达68.4万辆,仅次于日本的丰田和德国的大众,稳居全球第三的宝座。

然而,它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却显得过于冷清。

2022年韩系车的在华月销量仅仅只有3万辆,还不到全球销量的一个零头。

如今的韩系车,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仅仅只有1.7%,被挤压得非常厉害。

与韩系车相比,国产车有三大优势。

首先,我国对汽车的自主研发能力变强了。

其次,我国的汽车产业链越来越完善。

最后,我国这些年对国产车的大力补贴,也让国产车的价格“非常能打”。

可以预见的是,韩系车败走中国,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。

当然,现代汽车作为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,实力雄厚。

不过,要想找回在中国市场丢失的份额,北京现代注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……

关键词: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人人直播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36   联系邮箱:8557298@qq.com